
1937年,日寇放松了对铁匠的管制,留下来的打铁人,为了生存,开始搭伙开炉,并逐步派生许多小烘炉。景维修、景维玺(喜)、景维海、景慎厚等人在原福安街办事处道东(即福安路与人民路交汇处的东北角)先开设了“德增炉”(福德炉派生之意)。景维修掌钳,妻子杨殿珍拉风匣,门前,景家除有挂马掌的铺面外,屋内还做锹,镐,锄,镰,铡刀等铁制农具,共有两盘小烘炉。后来德增炉又雇了几名伙计,炉面有了很大发展。解放后德增炉合并到磐石县铁业社。景维修的子孙后代分布在磐石、吉林市、长春市等地。相继景维龙、景维典后改名景维恩,在原西门外水楼子处开设一盘烘炉。景维元、景维太在原福安街原址处开设一盘烘炉。当时,大家将以上三盘炉称为“景家炉”。20世纪40年代初,磐石镇内开设铁匠炉的十余家,除东门外的“郭家炉”“郑家炉”等外姓炉,其余都是“景家炉”。其中,景慎良、景维秀在肖家店对过开设一盘烘炉。景慎司在原福安街办事处北边开设一盘烘炉。景奉祥、景奉喜在老公安局道西开设一盘烘炉。景维忠、景维孝在东门罗家店旁开设一盘烘炉。景维旭、景维东在原大南门五金厂处开设一盘烘炉。当时,一盘炉从业人员一般为35人,年均从业者多达40—50人,主要从事铁制农具和铁制生活用品制造和给牲口挂掌等。这一时期,山东老家也兵荒马乱,人们不得安生,一批景氏同乡举家来磐石县,并在此安家,为景家炉增添了新生力量。
磐石县解放后,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对铁制工具需求的增加,景家炉也得到快速发展。解放不久,景维洲在原西门外水楼子南侧、景奉楼在原西门外水楼子对过又填两盘烘炉。当时,西门外铁匠铺连成片,叮叮当当的锤声不绝于耳。曾有歌谣说:“户户净是叮当响,锤点压过寺庙钟。家家不用打鸣鸡,锤声连连报五更。”随着打铁手艺人的不断增加,景家炉开始逐步向周边延伸落户。如:在磐石镇周边建立的景家炉有:景奉诗在东大桥北道西开设烘炉、景奉经在佟家道口开设烘炉、景奉信在仙人洞开设烘炉、景奉华在牟家开设烘炉、景奉富在北大河开设烘炉、景奉宫在北河开设烘炉、景慎殿在集中开设烘炉。上世纪50年代中期,政府提出走合作化道路,磐石镇内的烘炉有的纳入公私合营,有的合并成立了铁业社。20世纪60年代中期,伴随着社会前进的步履,景家炉也发生了历史性变迁。组织体制由“社”变“厂”,生产方式由笨体力实现了机械加工,铁匠师傅的称谓也由“打铁匠”改为“职工”。打铁行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歌谣赞之:“铁匠师傅手艺强,新社会里把家当。机器设备显神通,造的铁器好又棒。鼓足干劲奇迹创,铁制产品名四方。万紫千红逢春阳,铁匠就是‘牡丹王';青史永记老功臣,铁砧手锤旧风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铁匠炉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再度得以恢复。在磐石镇的西门外、瓦房电小铁道道口、佟家铁道口、铁道西植物油厂对过再度出现了景家炉的身影,此时的景家炉主要以铁制品工具制造、维修和给牲口挂掌为主。到上世纪90年代,由于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传统铁制农具逐步被农业机械所代替,烘炉也逐渐减少,景家炉也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2000年,磐石市城区及周边仅剩下两家烘炉。即:景慎宏、景慎伟在粮库东南角开设烘炉(改名为鑫晟机械加工厂),景年庆在铁道西植物油厂对过开设的烘炉。
如今,在磐石市区已难见红炉膛,鲜闻打铁声。景家炉闯关东的前辈们经历了饥饿,匪劫,长途跋涉,或者海上风浪的磨难,曾经孕育出一种悲壮感人的进取创业精神。现在,闯关东到磐石县的景家第一二代人健在的已很少,也有少数人落叶归根回山东老家了,三四五代留下来居住,已是真正的磐石人。在机关、企业、农村,在教育、卫生等各条战线都有景家炉后代的身影。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10年,在磐石市的景氏人口近九百人,其中市区二十余人。不知是基因遗传,还是巧合,他们的后代也不知不觉走上这条路,他们的理想已不是闯关东的黑土地,而是把眼光放得更远,同先辈的天生理念是分不开的,那就是教育他们不恋安乐窝,闯世界做一个有出息的人。
本文完
文章转载自磐石市政协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磨盘山往事》(第238-2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