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忆中的磐石
王玮
远足
从三年级开始,学校组织同学“远足”,那时还没有旅游这个词。在一个莲花开放的春季,我们从学校出发,排成两行队伍,出北门过卡子门(土圈子)向西北方向去仙人洞山。天气晴朗微风拂面,雀儿在枝头叫个不停。我们走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上,往前看,永平学校的校旗走在最前面;往后看,我们的队伍走在蜿蜒曲折的土路上。看大山已是很近了,可是就是走不到山下,老师说这就是“望山跑死马”。虽然有些累了,同学们都高兴的唱着歌曲前进,终于到了山下。老师告知,自由上山,注意安全,当听到哨音时同学们要互相转告下山,集合返回城里。因为谁也没有表,不知道钟点,只有老师怀中有一块怀表。同学们解散后纷纷上山,大家聚在一起,到了仙人洞口,洞里很黑。后来,同学们游玩嬉戏、采摘野花、流连忘返,中午在茂密林间坐在石头上,吃着带去的苞米面大饼子,听到哨声开始下山,集合点名、回家。出去一天回到家中,向爸爸妈妈讲述着一天的见闻。
大成殿(孔庙)祭孔
大成殿坐落在永平学校南院,大殿有两层屋脊,上有三个大字“大成殿”,威严壮观,大殿内有一排高台,中间有一座较宽大的木牌位,上面写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位”,两边排列着不少略小些的木牌,写有孔子72位弟子的名氏。

建于1914年的磐石文庙大成殿 摄于1942年
祭孔时,大殿大门全部打开,在殿外举行祭孔典礼,摆着供桌,上面供着全猪、全羊和果品点心。有机关、军、警、商界民众和学生参加祭孔典礼。仪式开始时,县长上香然后演讲,他穿着古装有颜色的长袍,施跪拜礼,旁边乐队吹奏着古代祭祀的乐曲。县长讲话后,还有各界代表讲话,参加人员行鞠躬礼。
明城矿山
我在锦州工作的单位,是锦州重型机械销售公司,经营进口、国产液压汽吊车零部件。2002年初,接到亚泰明城水泥有限公司购买 50吨吊车零件的电话,地址是在磐石明城镇,因此勾起我对60年前的回忆。1941 年,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同学参观工厂,因为石嘴山铜矿交通不便,去明城坐火车只一站地,所以去了明城矿山参观,从学校徒步走到磐石火车站。多数同学都是初次坐火车,一列客车前面,有一个火车头带动车厢,火车头上面架着一个明亮的铜钟。不论是火车进站还是出站,火车司机拉动绳索,铜钟翻转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表示火车进站或出站。大家觉得很好玩(那时还没有汽笛)。在明城下车后不远有一座小山,山上没有树木我们沿着山间小路上去,那里有很多劳工在开采矿石,有一位白鬓老翁和几个年轻人都穿着带补丁的破旧衣服,挥舞尖镐、大锤劳作。当时,有一个日本人向大家讲解开采的情况,有翻译传话,讲的什么已没有印象,现在想起来应该是当时矿山怎样开采石灰石原料吧。我们还去了明城镇,明城小镇有一条小街铺着石子的路,我们在那里休息,吃着带的干粮,学校老师还布置要写一篇作文题目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要学生好好学习要求上进。

明城采石场日本警备亭
重返磐石
1949年,我离开东北进关南下,随第四野战军特种兵炮兵装备部到达湖北武汉。1953年,我再到磐石县看望童年的学友和学校。当时,我住在大南门外顺城路东面张敬思家,他是我1942年结拜的兄长,他不在家,见到了嫂夫人,提起张家在磐石也是小有名气。

民国前期大南门外(现振兴大街振兴桥以北)
张敬思的祖父张贯一老人,中医治疗各种疗毒,有家传自制膏丹,老人脑后留有发辫,民国时期仍然保留,因此人称“张小辫”。老人有 5 个孙子,老大张孝思(中医),老二张敬思(教师),老三张成思 (中医),老四张明思,老五张学思。张成思陪我游览磐石城,当时城墙已全部拆除了,甚至城门楼也未留下一座。可惜!这可是东北北部唯一一座完整的城池,可算是古迹。之后我们又看了永平学校和院内的大成殿,仍然完整。我给张成思在大殿前照相,又单独照了一张大成殿全貌,晚间和张家三兄弟在照相馆合影留念。第二天去东门里张明思的修车行,还见到童年同学金国藩,并给他们拍合影。童年同学曲德文也来看我,他在石嘴铜矿钻探队担任团书记。他讲了一些同学的情况:黄福庆,在磐石解放后参军,南下到湖北,在中南军区后勤部卫生处工作;李芳春、李芳浦二人其父是兽医,全家去了农安;张家瑞,是我参军后在一位同志相册中看到他的照片,知道他1947年在哈尔滨兵工专科学校毕业后分到东安(密山)连珠山炸药厂工作;孙克祉、冷雁林等人都不知下落,同住一个大院的还有天一女校同学李仲石、李桂石、慈(池) 瑞莲也未见到。
(全文完)
文章转载自磐石市政协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磨盘山往事》(第35-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