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内容 打印】 字体大小:  
【历史瞬间】修梯田
发布日期:2024/1/16 发布人:管理员

修梯田

孙世东

 

修梯田是当年全国农业学大寨的政治任务,是准备达到增加农作物产量的重要举措,也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革命运动。

新中国刚建立的解放初期,广大农民虽然分得了土地,人人耕种有其田,但是,粮食产量一直很低。农业生产方式由一家一户单干,到换工插具、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直至人民公社。土地亩产量总是在三百市斤左右,农民感到很满足,也无增加产量要求,习惯过着老牛破车疙瘩套,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穷欢乐日子,谁也不笑话穷,谁也不羡慕富。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视,想方设法为土地提高产量,为农民增加收入。

1956年,国家颁布了《农业发展纲要》,教育和帮助农民提高农作物产量。《纲要》规定:黄河以北的农田亩产达400市斤,称之为过《纲要》;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农田亩产达500市斤,称之为“跨黄河”;长江以南的农田亩产达800市斤,称之为“超长江”。虽然喊了多年,也盲目干了多年,农作物产量还是老样子,产量上不去,归罪于土地。

进入20世纪70年代,在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下,磐石县便掀起了修梯田的热潮。1973年秋,是修梯田的高潮,以兵团形式建设大寨田,修水平梯田,搞一刀切,强迫命令,当时社员群众都有抵触情绪。对有的地块,不顾客观实际,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把大部分在公路两侧看得见的地方不分好地孬地都修了梯田。

在修梯田过程中,破坏了土层,减少了耕地面积,不但没有超“长江”,也没跨“黄河”,就连《纲要》也没达到,反而减了产,组织者认为还是梯田没修到份儿。

1975年秋,磐石县大搞“会战兴隆川,建设样板田”,组织85名局级领导干部,带领县直机关干部、工人、学生……15000多人,来到七个顶子山下,同农民在兴隆川修梯田。106日—114日,共修出石埂田615亩,一般梯田2280亩。石埂109条,总长35华里。年底,全县共修水平梯田17.793万亩。

梯田是修完了,可是,不但农机具上不去梯田,就用老牛耕种都困难。后来上级要求修梯田的口号也不喊了,社员们把在好坡地修的梯田又恢复了原样。农民说:“我们磐石能耕种的土地多得很,又不是‘挂画’地,与大寨不一样,大寨的耕地很少,只好在石头上造田。”

农民们总结出,提高农作物产量,不是靠修梯田。之后,逐渐把梯田平了。截止1995年底,全县除兴隆川和部分果树园子还保留450亩梯田外,其余全部毁掉了。因此,农作物的产量都上去了,玉米每亩(1000平方米)3000市斤左右;水稻每亩产2800市斤上下。

不但过了纲要指标,并超过了长江”34倍。

农民种地,土地自然是基础,固然重要,但是,提高土地单位产量有多种因素;与种子、化肥、农药、合理密植、科学种、科学管都有密切关系。

修梯田不是不可以,应因地制宜。

 

文章转载自磐石市政协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磨盘山往事》(第91-92页)


阅读上一篇: 【老城旧业】毁于战火的裕厚公商铺

阅读下一篇: 【网上展览】 延安精神 永放光芒 (三)

磐石市博物馆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话:0432-65222052  投稿邮箱:panshibowuguan@163.com 邮编:132300
 地址:磐石市经济开发区西阜康大路吉高物流东侧磐石市博物馆(磐石市抗日斗争纪念馆)

网站备案号:吉ICP备15003108号-1   技术支持:天福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