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夏泰的双面人生
尹夏泰口诉 伊通县史志办整理
十二、五花顶子与庙岭激战
1934年11月7日,在临江县板石沟,独立师的一团、三团、少年营、保安连、新建立的第五团、东边道游击队、三团游击队,共1500人胜利会师了。根据南满特委的决定,独立师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下设两个师,军部直属保卫队和两个教导连(后改编为两个教导团),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朴翰宗任参谋长,宋铁岩任政治部主任,马占元任军需处长。第一师由原三团、五团、东边道游击大队、少年连改编为三团、五团、六团组成,李红光任师长兼政委,韩浩任副师长,程斌任政治部主任,韩震任军需处长兼常务工作。第二师由原一团、少年营及江北游击队改编为八团,曹国安任师长兼政委,李松波任参谋长,孙云志任政治部主任。
十三、李红光牺牲

李红光(1910-1935) 蔡华立 绘画
一天中午,队伍来到桓仁和新宾县交界的老爷庙岭(现新宾县榆树乡岔路子村),老爷庙岭是一个平顶小山,上面有一座庙,人称庙岭。原来队伍准备到橙厂去宿营,因一时找不到向导,只好暂时进庙院里休息。下午三点多钟部队刚动身,我军尖兵与二百多名日本守备队接火了,大家听见枪声,迅速散开,找好掩体趴下,相距不到百米就展开了激战。我趴在岩石旁就打开了,李红光趴在我身边指挥战斗,岭下的敌人四面进行包围,几次向山上冲锋,都被我们打退了。战斗从下午4时左右一直打到太阳落山。敌人机枪从北沟塘的隐蔽处向我军机枪阵地打来,我的助手牺牲了。我抱着机枪滚到另一个地方,李红光也来到我身边举起望远镜查找敌人的机枪火力点。就在这时,凶残的机枪子弹打进了他的右胸膛,顿时鲜血透过他的破旧单衣,滴落在泥土里。他的4个警卫员急忙把他抬下阵地。我们在李敏焕参谋长的指挥下,撤离了阵地。半个月后李师长在黑瞎子望密营牺牲的噩耗传来,大家失声痛哭,一致喊出“我们要为李师长报仇”。
十四、十三道沟伏击战
李红光牺牲不久,第一军司令部、第一师、第二师在金川县河里会合整训,迎接新的战斗。整训结束后,我调到二师任参谋。我去二师的时候,师长是曹国安,参谋长李松波,政治部主任张云志,军事处长宋茂璇,第八团团长是玄继善,政委赵忠才,少年营营长王某某,政委李贞宇。这些指挥员都是磐石工农反日游击队老战士,我对他们都很熟悉。我去的那一天,师长命令部队召开了欢迎会。1936年7月4日,在金川县河里召开了南满、东满特委和抗联第一、二军高干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决定由一、二两军组成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下设一、二军,共六个师。第一军的一、二、三师,第二军的一、二、三师改称为第二军的四、五、六师。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副司令王德泰(二军军长),政委魏拯民。第一军军长兼政委杨靖宇,政治部主任宋铁岩,参谋长安光勋,军需处长严弼顺,军医处长徐哲。第一师师长兼政委程斌,政治部主任胡国臣,军需处长韩震。第二师师长兼政委曹国安,参谋长李希敏,政治部组织科长宋茂璇。第三师师长王仁斋,政委周建华,参谋长杨俊恒,政治部主任柳万熙。1935年9月,曹国安率二师挺进长白县,配合二军的第六师在黑瞎子沟的陈家趟子木场打了胜仗,消灭了许多日伪军。不久,我们二师得到了一千多名日伪军要进犯十三道沟的情报。曹国安连夜派侦察员侦察敌情,同时召开司令部会议,分析了敌情,并决定在十三道沟入口处打一个“口袋战”。清晨,部队进入了预定的伏击区,这个地方两侧山林茂密,沟塘一片深草,是打伏击战的好地方。第八团的两个连埋伏在两山的丛林里,师部一个连在沟里准备截击,我率一个连埋伏在沟口。

曹国安(1900-1936) 蔡华立 绘画
快到中午的时候,日伪军从十二道沟而来,先头部队走走停停还向两侧山头射击,搞火力侦察。因为我们有了深草树丛的掩护,敌人没有发现我们,就大胆前进了。当敌人进入我军伏击圈,曹国安先发三枪,下达了射击命令。我军向敌人猛烈开火,敌人乱了套,人仰马翻,东奔西逃。日伪军很快组织火力,一边还击一边往沟口撤退。我指挥战士从沟口猛打,不让敌人出沟。日伪军被打得蒙头转向,又朝沟里钻。师部的警卫连从沟北冲过来,敌人走投无路,便集结鬼子兵孤注一掷,组织力量直奔山上。我军用手榴弹炸,用机枪猛扫,打得敌人丢盔卸甲,死伤遍野。我们越打越猛压得敌人抬不起头,敌人大部分被歼灭。山沟里到处是横三竖四的日伪军和战马尸体。打扫战场时,战士们欢快地跳起来了。这是我在二师打得最痛快的一仗。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
文章转载自磐石市政协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磨盘山往事》(第41-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