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内容 打印】 字体大小:  
【老城旧业】景家炉轶事(一)
发布日期:2024/1/2 发布人:管理员

  山东省章丘县是铁匠之乡,历史悠久。章丘铁匠始于春秋,兴于西汉而盛于唐(山东通志记载:唐时铁器章丘最盛),历2700多年。

磐石县景家炉伴随山东章丘移民应运而生,是山东章丘打铁人闯关东谋求生存的真实写照。19世纪70年代末期,山东省章丘县景氏一族为了谋生计,许多人下胶东、上河北、闯关东,来到了地广人稀满人的龙兴之地淘金。据老辈人讲,当时山东省章丘县下井庄景氏一族有数十人闯关东。在长春、哈尔滨、吉林、公主岭、东丰、海龙、磐石、永吉、榆树、敦化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其中,景彦虎、景彦虹等人在东丰、海龙、磐石等县就有了定点、命名的铁匠炉。这些人最初都是体格健壮的单身男性,很少带着家眷,抱着做短工的打算来的,多数人春往冬归,只有少部分人在东北扎根。后期,因家乡恶劣的生存环境,最终促使他们在东北定居。新中国成立,下井庄先后有六辈(彦、家、维、奉、慎、年)逾百人闯关东开炉或打铁。

  最初,章丘县景氏一族闯关东有两条路:其一经山海关进入东北地区;其二经海上进入辽东半岛。随着胶济铁路、津浦铁路、京奉铁路的开通(从山东可以直接乘火车到沈阳),多数选择了走旱路。到20世纪30年代,还有许多人肩扛着行李长途跋涉行走于章丘县与磐石县之间。

1900年前后,殷实铺商景希明(家字辈,号称景长老)招募同乡打铁人在磐石县原人民旅社一带开设了“福德炉”(因下井庄村口的阁门而命名。该门原是村圩子墙上的大门,门洞拱型,两侧有八字照壁。门下以前是村中古道,阁门门楣上有石刻“福德门”),建有“七星八卦炉”若干盘,后院还建有一盘圆形铧炉,可生产铧铁、枪砂等,炉高和直径各三米左右,炉子外层为铁皮,里层为耐火砖和耐火土垒成的内壁。炉底铺焦炭,炉子吊在一个大铁木(桩)架上,炉旁有一通风孔,一侧的底部有一出铁水的嘴子。通风孔连在一个大风箱上,风箱体木制,有一米多高,约四米长。之后在现东门市场对过开设了分炉,主要随着四季变化生产一些锄、锹、镰等小农具和日常生活用品。由于掌钳师傅技艺精湛,用炉火接车轴堪称一绝,周边同行无人能比,制作的铁制产品好使耐用,生产的菜刀、镰刀、铡刀等民用产品因硬度均匀,钢口锋利,美观大方而行销城乡,从业人员又都是同乡景氏一族,故大家称“景家炉”,逐渐声名远播。当时,景家功、景家德、景希家(家字辈)、景家富、景维藩等人在此当过钳手,掌钳人也称掌柜,景希明和上井庄于水龙为外柜,从业者多达30余人。宣统二年(1909)磐石县设立工务会,推举景希明为工务会长。

  民国时期,越来越多的章丘打铁人携家眷纷至沓来,并在磐石县景家炉落脚,景家炉也成了打铁人的“驿站”,许多新到及未找到职业的同乡人都在此打过短工。这一时期,景家炉还招收了同乡异姓门徒入伙,为跋山涉水、徙履异域的同乡人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新入伙者进门学拉火,当年给工资,出徒不计年限,什么时候掌握了技术什么时候就可以为师领炉开业,挣钱养家糊口。当时,景家炉在磐石镇周边无论在工艺水平上,还是规模上都首屈一指。景家炉和镇内几家油坊、烧锅共同成为磐石镇近代民族初始工业的一部分。

  景家德1902年左右到东丰县开炉,之后到山西省太原市,日寇殖民统治期间弃商回老家。景维藩1920年左右离开磐石县,后投身革命,解放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北海舰队退役。景家功、景希家伪满初期返回山东老家,景家富在解放前返回山东老家。

伪满初期,由于日寇残酷殖民统治,在景家炉当中激起了强烈的反抗情绪,这些手艺人毁家纾难为抗日武装捐款、捐物,其中景维修家救助过抗日的受伤人员。在抗日斗争期间,磐石县著名中医小锡壶(刘子臣)给杨靖宇率领的游击队员治过伤,因此,日寇把他抓进日本宪兵队吉林监狱,被重刑毒打得不省人事,景家用抬筐抬回了刘家养伤。为此,日寇对景家炉加强了管制,许多技艺精湛手艺人陆续返回关内,据老辈人讲,当时景家炉有人回乡投入军工生产,为正规部队和地方武装生产武器。有歌谣记之:“章丘铁匠改了行,深山密林建厂房;不打锨锹造刀枪,专杀鬼子蒋匪帮。”因此景家炉人或外迁或转业,景家炉一度陷人关门歇业的境地。

        文章转载自磐石市政协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磨盘山往事》(第238-240页)

 

 

 


阅读上一篇: 【人物春秋】开明士绅褚恩荣

阅读下一篇: 【磐石传说】狗头金的故事(一)

磐石市博物馆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话:0432-65222052  投稿邮箱:panshibowuguan@163.com 邮编:132300
 地址:磐石市经济开发区西阜康大路吉高物流东侧磐石市博物馆(磐石市抗日斗争纪念馆)

网站备案号:吉ICP备15003108号-1   技术支持:天福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