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内容 打印】 字体大小:  
【历史瞬间】外祖父任铭山的故事(二)
发布日期:2024/1/2 发布人:管理员

我外祖父不信佛及鬼神之说,他不相信世上有什么鬼神,但对《易经》,他认为伏羲氏是个了不起的圣人,八卦图是神秘的东西,人事万象无所不包。一部《易经》就是以八卦图推阐出来的,周公、孔子等缀辑辞语,后学儒者都靠先圣之阐述而更深人研究其说,人如能把《易经》研究透彻那就得熬瞎了眼睛。《易经》的深奥是无穷无尽的,在他的炫耀吹捧下,我开始一览《易经》 《八卦图》,他总是欣然而乐为之。他画一张又一张八卦图,他不善画圆就用大碗把碗口抹上墨水来印刷,中间上阴阳道,在它四周画上八种道道,以代表乾坎艮震坤离巽兑八个字,这八个字还表示方向,位置安错了就作废。他一天画呀!不知废了多少纸张,他毫不吝惜,在他画八卦图时不让我们到跟前,怕打扰他。他坚信阴阳五行之说,说什么阴盛则阳衰,阳盛则阴微,社会上(即国家)一治一乱皆系于此理,治极于渐衰,衰则乱,乱极思治,乱渐于治,概属循环往复之势。五行中有生克之象,如土能克水、水能克火、火能克金……等等;反之木能生火、火能生土……等等五行,生克之象是天经地义的,一些旧时腐儒把这阴阳五行之说运用在算卦批八字上,来推寻人事之吉凶祸福,成败得失等等。我外祖父也会这一套玩意儿,他也曾教过人家学习它,但他却说:我没正确生辰时刻,我是穷命人不用算命,自己有事也不去占卦。有人问他:你给人家批八字算卦,也教人家学这些东西为什么自己却不相信它?他说我赞赏《易经》而不赞成用爻卦算命,他说你看《易经》上说乾为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仓颉造字出于天乾,而灭。又坤为地,牡马丽贞地坤象地,万物皆载,天覆地载,乾属男,坤属女,男性刚强,女性驯良等等,这不都是真理吗!他说古时人多聪明呀,李白、杜甫称为诗仙、诗圣;华佗、扁鹊古之名医;王勃十三岁作《滕王阁序》那篇文章。我问:姥爷,听我妈妈说你在十四岁考取秀才,十五岁就当先生,那不比王勃还强吗?他说:岂敢岂敢!我七十多了,还得拜他为老师呢。此时,我见他高兴极了,忙把他的作品取出,并念给我听,还让我外祖母把拿来给我们烤着吃。什么是呢?原来是只麻雀儿,因为他已老糊涂了,他家一只大狸猫常常叼了只麻雀往屋里跑,他看到了就劫下来用火烤着吃,因为他天天喊着猫啊猫,家人设法用网罗等捕捉麻雀放在筐里留给他烤着吃呢。他一高兴就让我外祖母给他取麻雀用火烤着吃。我妈妈经常给我讲我外祖父时代的故事。她说:你姥爷十五岁就考取秀才,归来帮助我外曾祖父教书,实际他不满十四周岁,人家都称小任三先生,他说先生之前加上一个小是个不敬之称,一个堂堂秀才吗,我得远走远地,和尚念经在家乡吃不开!他到二十几岁时外曾祖父就去世了,当时年景不好,闹灾荒,教书种地都不赚钱了。一大家人吃不饱穿不暖(我外祖父兄弟八人,还有妹妹等),我外祖父提出闯围场,即进入清王朝皇帝打猎的禁区。首先到了西围即今西丰、东丰、辽源一带。让我五外祖父赶一辆大马车拉着家小、用具,并号召弟兄们愿者同行,我二外祖父单身加入,他们由金洲普兰店启程,一路经过海城、营口、辽阳、抚顺等地,首先到了西围,具体哪个地方母亲不详。住下给一家富户人家教学,二、五两位外祖父给他们种地,一年车马几乎完全都赔进去了。于是我外祖父决定往前闯,即闯入禁区,第三年又买马拴车拉着家小来到双阳县南茶壶嘴子后局子朱家,朱家是开设铸印厂、烧锅、兼营商的,字号:汇源德,是个极富有的人家(现亦称前后局子,在双阳县三家子北)。与之协商后,我外祖父给他家教学,其余两位外祖父给他家种地。我外祖母和我五外祖母在家里做饭,全家为朱家扛活。一天,听说俄国鬼子来了,外祖父知道这些鬼子是由南方败逃下来的逃兵,就和家人及学生们商量,现在我们躲避已是来不及了,鬼怕横的,我们就揍他们一顿。我外祖母听说,就把脸抹成一个鬼脸。什么鬼子红(品红,外来颜料)锅底黑灰,横一道竖一道抹在脸上,手执一个烧得冒烟焦灼的烧火棍,外祖父提一把镐头,守在大门外。果然有两个鬼子窜来要进院进屋,外祖母一烧火棍打到鬼子脸上,划上一条黑道子,鬼子一摸脸要还手,外祖父一喊叫学生们快出来呀!突然一大帮持着棍棒的学生出来了,俄国鬼子吓得灰溜溜地逃跑了。日俄战争后,人民不再逃跑避难了。但这家朱氏却被俄国鬼子拾掇得精光,鬼子用大马车将前后局子的银元宝、金条、金裸子装了好多马车拉走了。朱家穷了,家也分居了,当家人也被俄国鬼子逼死了,可谓家破人亡。我外祖父又进入山里,即今富太河柳杨村三合乡小铺,教学、种地。我外祖父和当地的柳家关系搞得很好,并结为亲戚,我三姨嫁给柳寅卿。柳家子弟柳乙卿、柳寅卿学习较好,外祖父建议把他们俩送日本求学,外祖父说:日本战胜了俄寇,清朝政府号召人民向日本学习,我们应当先走一步,一旦学成被用,可能有大前途。后来两位留学生都当上了吉林省议员,之后又被磐石县城陶大院聘为私塾教师。这家主人陶爷死后,学馆解散外祖父又被家乡张大院聘为家庭私塾(张大院即耕读堂张家)。以后的私塾改为公立富太河小学。后来外祖父一直在柳家种地,卒于富太河柳杨村。(全文完)

文章转载自磐石市政协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磨盘山往事》(第81-85页)

 


阅读上一篇: 【烽火磐石】尹夏泰的双面人生(二)

阅读下一篇: 【人物春秋】开明士绅褚恩荣

磐石市博物馆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话:0432-65222052  投稿邮箱:panshibowuguan@163.com 邮编:132300
 地址:磐石市经济开发区西阜康大路吉高物流东侧磐石市博物馆(磐石市抗日斗争纪念馆)

网站备案号:吉ICP备15003108号-1   技术支持:天福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