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桌上的骷髅与鲜花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长春的吉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活跃着这样一位特立独行的进步教师,他在自己的书桌上把一件洗刷得白惨惨的骷髅和插在瓶里的鲜花摆放在一起。这令他的学生们惊奇不已,当学生们忍不住问他时,他从容地解释说:鲜花表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表示对革命取得最后胜利的坚定信念,骷髅表示为革命事业不怕牺牲,抛头颅、洒鲜血在所不惜……
楚图南,中国文化名人,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书法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曾任暨南大学、云南大学、上海法学院教授。1926年春,楚图南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奉李大钊之命,实行“广种薄收”战略,到东北“拓荒播火”。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传播革命火种,宣传马克思主义。楚图南先后在吉林省内多所学校任教。
1929年,楚图南到吉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担任三年级的班主任,团结一批进步师生在他的周围。他们组织读书会,阅读《哲学的贫困》《费尔巴哈论纲》《母亲》《拓荒者》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和进步文学书刊,还组织演讲会。演出有进步思想的剧目,开办秋声书社,创办《秋声》《灿星》校刊。这些活动犹如春风吹进了二师, 给二师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学生们更是爱戴、敬仰他,楚先生给他们留下了惊奇的印象。在楚图南的引导下,许多学生走上革命道路。后来曾担任吉林省省长的于克就是其中一位。
1930年11月初,楚图南因为震惊东北的“吉林五中共产党案”被捕。在狱中,面对拷打和死亡,楚图南并没有失去生活和斗争的勇气,而是践行着自己对革命信仰和组织的承诺,以强大的内心力量,给青年朋友们讲历史、讲文学,并翻译完成20万字的《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一书。接着又翻译了尼采的《看哪,这人》。1932年写完小说集《没有仇恨和虚伪的国度》。
狱中的楚图南让我们看到了革命者的坚强,更让我们看到中国文化人的坚忍和追求,也看到了李大钊“广种薄收”战略的成效。
1934年,伪满洲国皇帝溥仪登基,实行大赦。楚图南走出监狱,离开东北。回到关内的楚图南继续以骷髅的坚强和鲜花的馥郁,从事革命和文化活动。
文章摘自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出版的《吉林省百佳红色故事》